京ICP备2022018928号-30 投诉举报:315 541 185@qq.com
说的就是蓝印花布的蓝取自蓝草
设计制板 防染印花
(资料图片)
浸染刮灰 清洗晾晒
……
层层工艺,才有了江河畔最清爽雅致的一抹蓝
01应水而生,布上蓝花开
近日,《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 · 南通卷》正式发布,南通蓝印花布传承基地入选全国首批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
江苏是蓝印花布的发源地,南通是蓝印花布历史上重要的主产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介绍,制作蓝印花布的棉花、蓝草都长在河边。因此,蓝印花布可以说是 " 应水而生 "。
白底吉庆有余蓝印花布被面南通水系发达,滨江临海,境内又有通扬运河、如泰运河、通吕运河等多条大运河,素来盛产棉花,拥有制作蓝印花布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源于唐宋,到了明清时期,又逢蓝草遍植,染坊遍布乡间集镇。人们用蓝印花布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帐、枕套、包袱布等,蓝印花布在此得以繁盛,形成了 " 衣被天下数百年 " 的景象。
2006 年,南通蓝印花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南通也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 " 中国蓝印花布之乡 " 的称号。白底福寿双全蓝印花布包袱布02全国唯一,南通的印染技艺从未间断
到了近现代,地处长江以北的南通交通相对闭塞,受到外来五彩染料、洋布的冲击比较晚,影响比较小,使得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南通一直没有间断过,保留了最精湛的技艺。
吴元新表示," 在南通,拥有全国范围最多的蓝印花布实物遗存,有最全的蓝印花布纹样,有最核心最精湛的技艺,有最多的专著理论研究,有最丰富的文创作品。"
蓝印花布古旧藏品正是因为南通是全国唯一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没有间断传承的城市,有着悠久的技艺传承历史与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因此将南通卷作为《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的首卷。
03
" 最大的愿望,
就是将全国蓝印花布的家底摸清 "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出生于一个老式的染坊中,受业于父。自小双手总是沾着靛蓝的汁液,浸润在祖祖辈辈对蓝印花布的挚爱中。
凤戏牡丹蓝印花布包袱布1976 年,吴元新开始收集、整理、研究、传承蓝印花布。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面对着蓝印花布濒危将亡的境况,他一边艰难地恢复起传统的家庭式的染坊,建立起历史上第一座蓝印花布博物馆和收藏馆;一边到各大学演讲授课,宣讲这一不能忘却的传统的印染技艺。
吴元新在田野调研如今,吴元新的女儿吴灵姝也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传承蓝印花布技艺的接力棒,她是此次发布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 · 南通卷》作者之一。在书的后记里,她写道:" 曾经,真的很不理解父亲为何要收那么多‘破烂花布 "…… 直至上了大学,跟着他参观民间工艺的相关展览,拜访老一辈的民间艺术家,才慢慢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以及远见卓识。"
吴灵姝说:" 每次触碰、观察、审视这些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父亲都会感慨这些图案是多么精美耐看,布料是多么质朴有温度。他说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全国蓝印花布的家底摸清,立档研究,整理出一套属于中国蓝印花布的文化档案。"04
走遍近百个乡村,
抢救 23000 余件实物遗存
启东、如皋、海门、海安 …… 在《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 · 南通卷》的编写过程中,主编吴元新,作者吴灵姝、倪沈键等走遍了南通近百个乡镇乡村,采访了 320 多位民间艺人和蓝印花布使用者,抢救保护了 23000 余件流失在民间濒临消失的蓝印花布实物遗存。
" 我们在这本书中详尽梳理了蓝印花布这一传统印染工艺在南通的传承脉络,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历史。" 吴灵姝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们收集来这些老的蓝印花布后,进行分类整理拍照,做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对比研究,对蓝印花布历史纹样工艺民俗文化进行梳理研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十多部相关专著。05复原传统花型,
让蓝印花布融入现代生活
五福 ( 蝙蝠 ) 捧寿、吉庆有余 ( 鱼 ) 、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 …… 蓝印花布图案朴素优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与神话传说。
简简单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就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的艺术世界。
五福捧寿吉庆有余白底除了整理和复原这些传统花型,吴元新的团队还从传统蓝印花布的纹样中汲取灵感,进行二次设计。例如,他们提取了大量凤凰和鱼的纹样,制作了造型各异的百凤图和百鱼图。"
吴灵姝表示,要通过创新设计让蓝印花布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让蓝印花布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凤戏牡丹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胡玉梅 裴诗语
图 | 受访者供图
来源:中国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