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ICP备2022018928号-30 投诉举报:315 541 185@qq.com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复斋传》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如果这12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张复斋传》阅读答案相关的文章。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相关资料图)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先生因诣县官,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刘大集的《张复斋传》,有删改)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恤:怜悯
B.民逋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C.土卑而赋 重 卑:(地势)低
D.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蒙:蒙受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B.①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②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C.①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①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 ②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 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 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 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 ②③④
12.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他为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4分)
②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3分)
③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3分)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清・刘大《张复斋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 诛:索取。
B.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恤:怜悯。
C.民逋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D.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蒙:受。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 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
B.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
C.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 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
D.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 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 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4、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
(2)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3)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
答案:
1、C
解析:逋:拖欠。《陈情表》“责臣逋慢”中的“逋”是“怠慢”的意思。
2、C
解析:以,介词,用,拿。 A.而,可是,表示转折关系;承接关系。B.乃,副词,才;副词,反而,竟然。D.之,助词,的;助词,取独。
3、D
解析:②表现了张复斋的正直;⑤说的是张复斋不做官后的隐居生活。
4、D
解析:原文张复斋从金溪“解组归”,并未说明是“被罢免”;且此次归乡还家,家在华容,而非“又回到福建晋江”。张复斋经历:知晋江,多善政,判案仁明,劝勉训诲礼遇晋江人,因母需赡养而离晋江;侍母二十年后,起用到江西金溪,因不从权贵自解官职,金溪百姓像晋江一样泣别挽留他;从金溪回到故乡华容,为故乡减轻赋税想办法,故乡人因此蒙利。
5、(1)你看见你父亲将遭受大杖责打,却能安心地(不动声色地)忍心看着,你不孝顺的罪名怎能够推脱掉呢?
(2)先生通过问询得知他卖了儿子,就拿出自己的俸禄,把孩子赎回来并让他们回家。
(3)县官相信先生一向是有德行的人,(又)了解到他反映的百姓的情况属实,没有其它(隐情),终于按他说的办了。
参考译文:
复斋先生,姓张,华容县人。他的先祖从江南和州迁居到华容县游桥,先后传承九代,而生先生。先生年幼就善于写文章。入官学后,遇上吴三桂叛乱,颠簸往来于战阵中,和他的弟弟召修背着母亲跋涉于危岩深谷之间,几乎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康熙乙丑年间中进士,主政福建晋江,多行善政。上司准备上述推荐他,但先生因母亲年迈要养老送终(而推辞)。当地百姓挽留他而不能,都一起供给他食用之需,哭着送到洛阳桥的有数万人。张复斋先生侍养母亲二十年后,才起用为江西金溪县令。
正值荒年,先生请求获得七千多石粮食,多方赈济、借贷,救活了很多人。恰逢有上级官员倚靠朝廷权贵,他所隶属的郡县官员都被胁迫而归依其门下,并向他索求厚礼。张先生不愿屈从,就被解除了官职。金溪的百姓挽留哭送他到晋江。
在晋江时,有商人埋怨他的继母的苛求,而不奉养他的父亲。他到县衙申诉。商人向先生送礼,以家里贫困为由请求宽解。大家都争相去看,天正冷,商人拿新衣服给他父亲穿,而自己穿着破衣服,装出又冻又饿的可怜相,并说:“有衣服都用来孝敬父亲了。”张先生特意怒视他的父亲,说:“孩子冷成这样,你不体恤他吗?”喊下吏拿大棒来。张先生斜眼看商人脸色如平常一样,突然指着他骂道:“你看你父亲将受杖刑了,却怎么忍心看呢,不孝的罪名如何能推托得掉?”就用大棒敲那商人,而他父亲就在旁边哭泣。张先生拿出些钱给他父亲,说:“用这安度晚年吧。”大家都拍手称快。
百姓欠税久不能交,等到交纳延期那么赋税就更多了。先生诘问得知他们有得已到了卖孩子的地步了,就捐献出俸禄赎回孩子还给他们。有一个看守瓜园而死掉的人,夜里不知是谁干的。先生召集乡民到社庙来,关上门让他们脱了衣服看,有一个人身体有受伤的痕迹,先生叱责他说:“你去偷那人的瓜,正好那人在戒备,于是两人殴打起来,以至到了这种地步。”那人就伏罪了。先生断案明察秋毫而有仁爱之心,诸如此类有很多。
晋江人文比其他县要兴盛。先生到了后,就更勉励父老乡亲,让他们教育开导子弟,那些渐渐地成为俊杰的人,他亲自予以礼遇。从此后晋江参加童子试的多大万人。
先生从金溪免职后归居华容,足不出户。华容在洞庭湖畔,地势低洼而赋税苛重。在明朝末代,百姓多有流亡。国家最初规定赋税准许原来额度每十亩可减为六亩多,后来土地开垦面积渐渐增加,而朝廷清丈令下达后,县官认定他们欺骗官府、隐瞒实情,准备征收全额赋税。先生说:“我没有中等人家的田产,而乡人就更困苦不堪了。”于是到县衙禀报事由,说这地方都是湖岸荒滩之地。十有八九被水浸没,百姓愚昧,不懂得按先例请求减免赋税,被官府误以为是隐瞒而获罪罚,应当准许湖乡按下等地来征收赋税,一亩地只收一升粮。县官相信先生一向是性情谨厚之人,(又)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其它(隐情),终于按他说的办了。华容人至今还受用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评论曰:先生在官府任职前后只有四年,但是他造福利于民的事却很多啊。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xing)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 诛:索取
B.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恤:怜悯
C.民逋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D.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蒙:受
1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
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
B.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
C.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
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
D.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
14.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 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 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15.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
(2)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3)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
答案:
12.C(逋:拖欠。《陈情表》“责臣逋慢”中的“逋”是“怠慢”的意思。)
13.C(以,介词,用,拿。 A.而,可是,表示转折关系;承接关系。B.乃,副词,才;副词,反而,竟然。D.之,助词,的;助词,取独。)
14.D(②表现了张复斋的正直;⑤说的是张复斋不做官后的隐居生活。)
15.D(原文张复斋从金溪“解组归”,并未说明是“被罢免”;且此次归乡还家,家在华容,而非“又回到福建晋江”。张复斋经历:知晋江,多善政,判案仁明,劝勉训诲礼遇晋江人,因母需赡养而离晋江;侍母二十年后,起用到江西金溪,因不从权贵自解官职,金溪百姓像晋江一样泣别挽留他;从金溪回到故乡华容,为故乡减轻赋税想办法,故乡人因此蒙利。)
16.(1)你看见你父亲将遭受大杖责打,却能安心地(不动声色地)忍心看着,你不孝顺的罪名怎能够推脱掉呢?
(2)先生通过问询得知他卖了儿子,就拿出自己的俸禄,把孩子赎回来并让他们回家。
(3)县官相信先生一向是有德行的人,(又)了解到他反映的百姓的情况属实,没有其它(隐情),终于按他说的办了。
《复斋先生》阅读答案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清·刘大櫆《张复斋传》,有删改)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 诛:索取
B.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恤:怜悯
C.民逋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D.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蒙:受
1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
B.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
C.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
D.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先生之免金溪而归
17.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④先生出贿付其父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18.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答案:
15C
16C
17D
18D
复斋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复斋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一起阅读吧!
复斋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清·刘大櫆《张复斋传》,有删改)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 诛:索取
B.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恤:怜悯
C.民逋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D.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蒙:受
1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 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
B.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
C.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 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
D.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
17.以下 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 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 ①④⑥
18.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参考答案:
五、15C(拖迟)16C17D18D
《后汉书?张纲传》(阅读理解及答案)原文/译文/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①,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②;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②翮:鸟翼,翅膀。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 危:高
B.率多求兵马 率:大都,一般。
C.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 延:请
D.六者成败之几 几:通“机”,关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思以爵禄相荣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公其深计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余人受命之部 杳不知其所之也
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A.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B.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C.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D.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3分)
(2)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3分)
(3)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4分)
9.王夫之认为张纲劝降张婴只是缓解了一时之祸,并不值得效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结合原文谈谈理由。(4分)
答案:
5.A。【解析】危:畏惧,忧惧。
6.B。【解析】以:前者介词,用;后者介词,因为,由于。A乃:才,副词。C其:表祈使语气。D.之:动词,到。
7.D。【解析】注意结合语境疏通文意。第一处,“散遣”应是承前省主语“纲”,不可能是“营垒”作主语,从而排除AC两项;第三处,“任从所之子弟”讲不通,从而排除B项。
8.译文(1)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平民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或就职),后来司徒征召他做了侍御史。
(2太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合道义的。
(3)张纲单车独骑到叛贼营垒,劝谕张婴并使他降服,主张安抚(或消除)盗贼的人都把这夸作美谈。
9.【答案示例1】不同意。张纲能在“秽恶满朝,豺狼当路”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单车”入敌营,对张婴示以坦诚,晓以大义,并最终使之归降,其责任感和智勇胆识都值得称道。不应该简单地从“婴复据郡以反”的结果着眼予以否定。
【答案示例2】同意:民众一旦做了盗贼,就会无法自容于世。让反叛的民众处在非逆非顺的境地,难有顺从的意愿;让其受到恩宠,得到荣耀,很难期望他能悔过自惩而不再萌生反叛意向。张纲虽然有智有勇,但没有从根本上平息寇乱,以致在他死后,“婴复据郡以反”。(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平民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司徒征召他做了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忧惧担心。张纲慨然感叹说:“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停车不行,说:“豺狼一般暴虐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像狐狸一样奸佞的坏人!”皇帝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真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
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太守,在扬州、徐州一带劫掠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于是,让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都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来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苦。晓谕(晓示,劝导)他说:“前任太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太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合道义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凭借文德使反叛之人服从,所以派我前来,想以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发怒,派遣的大军云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邪恶,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性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关键因素,你可要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差的,都把他们召来。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
皇上嘉奖赞美他,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留任张纲,皇上才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数不尽。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
张纲单车独骑到叛贼营垒,劝谕张婴并使他降服,主张安抚盗贼的人都把这夸作美谈。然而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占领郡地而反叛,张纲哪里能消除东南的盗贼啊!民众一旦做了盗贼,就会无法自容于世,处在既非叛逆又非顺服的状态下,徘徊之中始终想着展翅高飞;况且让他受到恩宠,得到荣耀,期望他悔过自惩而不再萌生反叛的意向,难道能够做到吗?张纲这样的人,只能用来缓解一时的灾祸,却来不及为国家作长期的谋划,哪里值得效仿呢!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厉布衣之节 厉:劝勉。 B.征欲擢用纲 擢:提拔
C.南州晏然 晏:安定。 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侈:夸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 B. 思以爵禄相荣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以乱易整,不武
C. 公其深计之 D. 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高官耆儒,也让皇帝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
C.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单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
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
D.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张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王夫之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夫之认为,张纲单车至贼营,劝得张婴归降,虽然是有智有勇之举,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B.王夫之认为,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反叛,这是张纲的悲剧,说明他的方式并不能平息寇乱。
C.王夫之认为,反叛的民众已经处在非逆非顺的境地,没有了顺从的意愿,不是容易归顺的。
D.王夫之认为,张纲只是缓和了一时的灾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值得效法。
参考答案:
1. A[厉,磨砺,激励] 2.D[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在;②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A,而,表判断;B以,介词,介凭借手段,用;C,语气词,表祈使语气] 3.B[得不到重用不是得罪高官耆儒而使皇帝不高兴] 4.A[王夫之在文中并没有称赞张纲此举是“有智有勇之举”]
张辽传阅读答案
张辽①受曹公②命屯长社③。临发,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火起一军尽扰。辽谓左右曰:“勿动!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④变者,欲以**人耳。”乃令军中曰:“不反者安坐。”辽将亲兵数十人中阵而立,有顷,即得首谋者,杀之。
冯述评:周亚夫⑤将兵讨七国,军中尝夜惊。亚夫坚卧不起,顷之自定。
吴汉⑥为大司马,尝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皆还按部,汉乃选精兵夜击,少顷大破之。此皆以静制动之术,然非纪律素严,虽欲不动,不可得也。
(选自《智囊·上智部·张辽》,有删改)
注:①〔张辽〕三国时期曹操麾下名将。②〔曹公〕曹操。③〔长社〕地名,今河南长葛。④〔造〕制造,作。⑤〔周亚夫〕西汉时期名将,统帅汉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⑥〔吴汉〕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曾任大司马一职。
阅读试题答案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乃令军中曰 蒙乃始就学
B.不反者安坐 尔安敢轻吾射
C.吴汉为大司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军中尝夜惊 尝射于家圃
【答案】B
【解析】考查一词多义。A. 于是,就/于是,就; B. 安稳/怎么; C. 担任/成为,担任; D. 曾经/曾经;故选B。
9.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军 中 有 谋 反 者 夜 惊 乱 火 起 一 军 尽 扰。
【答案】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火起/一军尽扰。
【解析】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再依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加上虚词辅助来断句。句意是:张辽的部队中有人谋反,夜里营中惊乱不止,着起大火,全军都骚动不安。结合主语“军中”“一军”断两处为: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火起/一军尽扰。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人耳。
【答案】这不是整个军营里的人都谋反,一定是有作乱的个别人想要借躁动来扰乱人心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本题注意:是,这;尽,都;反,谋反;造变者,作乱的(个别)人;欲,想要;以,用;乱,使动用法,使……扰乱;耳,罢了。
11.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
《古代汉语词典》“顷”的义项:①中国市制田地面积单位。②短时间。③刚才,不久以前。
辽将亲兵数十人中阵而立,有顷,即得首谋者,杀之。
亚夫坚卧不起,顷之自定。
汉乃选精兵夜击,少顷大破之。
【答案】三个词都是指短时间。表明三位将领的洞察力强,解决问题迅速。
【解析】考查结合句子赏析词语。先要理解句子,找出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结合人物性格和感情分析)。三句句意分别是:
张辽率领几十名警卫士兵,站在军营中央巍然屹立。不一会儿工夫,就把带头谋反的人捉住,立即杀掉了。
周亚夫安稳地躺在床上不起身,不久惊扰就自然平定了。
吴汉才起床挑选精兵,半夜出击,很快大破贼寇。
三个词都可译为“不久、很快、不一会儿”,可见三个词都是指短时间。在短时间内就平定了军中夜乱,可见三位将领都深谙治军之道,对各种惊扰的"原因了如指掌应对自如,解决问题十分迅速。
12.张辽、周亚夫、吴汉的军事故事,体现出三人怎样的军事领导才能?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 分)
【答案】①有卓越的军事眼光与洞察力。以静制动制服骚动。②平日军纪严明,管理有素。在紧急情况出现时整个队伍毫不慌乱。③都非常镇定冷静。一个“安坐”,两个“坚卧”,都表现出胸中的沉稳与气魄。
【解析】考查内容理解。本文以三个军中夜惊故事来组织全文,体现智者的“以静制动”之术。①由张辽、周亚夫、吴汉三人对夜惊的分析“欲以**人耳”及“安坐”“坚卧”的应对,可见三人对治军之道了如指掌,能掌控全局,有卓越的军事眼光与洞察力。②在全军骚动时能安定如常,可见其胸有成竹,沉稳大气,非常镇定。③主帅不慌,军中稳定,可见军营中平时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管理严格。
【参考译文】
大将张辽受曹操之命驻扎长社县,临出发时,张辽的部队中有人谋反,夜里营中惊乱不止,着起大火,全军都骚动不安。张辽对身边的将领说:“不要乱动!这不是整个军营里的人都谋反,一定是有作乱的个别人想要借躁动来扰乱人心罢了。”他就向军营中下达号令:“凡没有参加叛乱者要安稳坐好不要乱动!”张辽率领几十名警卫士兵,站在军营中央巍然屹立。不一会儿工夫,就把带头谋反的人捉住,立即杀掉了。
冯梦龙叙述并评论:汉朝周亚夫率兵讨伐七国之乱,一日夜间军营中发生夜惊。周亚夫安稳地躺在床上不起身,不久惊扰就自然平定了。
吴汉担任大司马时,曾经有贼寇半夜攻击他的军营,军中受到惊扰。吴汉坚持卧床不起,军中士卒听说大司马连床都没起,便都回到自己的岗位。等军中安定下来,吴汉才起床挑选精兵,半夜出击,很快大破贼寇。这些都是以静制动的策略。然而,如果不是军纪一向严明,即使想让士兵不乱动,也做不到。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祖成,假平阳郡守。父延俊,仕州郡,累为功曹主簿。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修释典①。年六岁,其祖以其夏中热,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祖异而舍之。
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诸小儿竞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还其主。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是以收而养之。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节选自《周书》)
注:①释典,佛教的经典。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汝何为不肯浴 ( ) ②是以收而养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译文:
(2)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
译文:
3.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张元所做的三件事,然后结合张元所做的事对这个人作简要评价。(3分)
参考答案:
1. ①为什么 ②因此
2.(1)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于是就同意他收养这条小狗。
(2)我不能猥亵裸露自己的"身体在阳光之下。或张元我不能随便把自己的身体暴露在阳光之下。(关键词语译出,语句通顺,大意正确方可得满分3分)
3.不在阳光下洗澡(有羞耻之心);送还捡到的杏(拾金不昧 不贪小利)收养遗弃的狗(有仁爱之心)(各1分,共3分)
张镒传阅读答案参考
张镒字季权,一字公度,国子祭酒后胤五世孙也。父齐丘,朔方节度使、东都留守。镒以荫授左卫兵曹参军,郭子仪表为元帅府判官,迁累殿中侍御史。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谯责邑人齐令诜。令诜,宦人也,衔之,构枞罪。镒按验当免官,有司承风以死论。镒不直之,乃白其母曰:“今理枞,枞免死而镒坐贬。嘿则负官,贬则为太夫人忧,敢问所安?”母曰:“儿无累于道,吾所安也。”遂执正其罪,枞得流,镒贬抚州司户参军。徙晋陵令。江西观察使张镐表为判官,迁屯田、右司二员外郎。居母丧,以孝闻。不妄交游,特与杨绾、崔祜甫善。
大历初,出为濠州刺史,政条清简,延经术士讲教生徒。比去,州升明经者四十人。李灵耀反于汴,镒团阅乡兵严守御,有诏褒美,擢侍御史,兼缘淮镇守使。
建中二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年,以两河用兵,诏省薄御膳及皇太子食物,镒因奏减堂餐钱及百官禀奉三分一,以助用度。时黜陟使裴伯言荐潞州处士田佐时,诏除右拾遗、集贤院直学士。镒以为礼轻,恐士不劝,复诏州县吏以绢百匹、粟百石就家致聘,佐时卒不至。
卢杞忌镒刚直,欲去之。时朱泚以卢龙卒戍凤翔,帝择人以代,杞即谬曰:“凤翔将校,班秩素高,非宰相信臣,不可镇抚,臣宜行。”帝不许。杞复曰:“陛下必以臣容貌蕞陋,不为三军所信,恐后生变,臣不敢自谋,惟陛下择之。”帝乃顾镒曰:“文武兼资,望重内外,无易卿者,其为朕抚卢龙士。”乃以中书侍郎为凤翔、陇右节度使。镒知为杞阴中,然辞穷,因再拜受诏。
(选自《新唐书 张镒传》,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镒以荫授左卫兵曹参军 荫:暗中
B.镒团阅乡兵严守御 阅:训练
C.镒以为礼轻,恐士不劝 劝:受到鼓励
D.陛下必以臣容貌蕞陋 蕞:矮小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华原令卢枞以公事谯责邑人齐令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镒因奏减堂餐钱及百官禀奉三分一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C.不为三军所信 吾属今为之虏矣
D.乃白其母曰 必先苦其心志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直接表明张镒为官忠直的一组是( )
①遂执正其罪 ②特与杨绾、崔佑甫善 ③延经术士讲教生徒 ④镒团阅乡兵严守御 ⑤镒因奏减堂餐钱及百官禀奉三分一 ⑥文武兼资,望重内外,无易卿者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枞受到诬陷,张镒复查后认为应当免官。张镒得到母亲支持,坚持纠正对卢枞的处罚,结果卢枞得以流放,自己被贬为抚州司户参军。
B.张镒在出任濠州刺史期间,重视教育,引进经术之士教授生徒,等他离任时,州中考中明经科的达四十人。
C.两河用兵,国家用度紧张,皇帝下诏减少御膳和皇太子的食物,张镒也主动上奏,要求减少堂餐钱和百官官俸,来资助国用。
D.皇帝挑选人来代替凤翔守将,担心卢杞容貌丑陋,难以服三军,便考虑让张镒前去,张镒找不到拒绝的理由,接受了皇帝的任命。
Ⅱ卷
四、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嘿则负官,贬则为太夫人忧,敢问所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复诏州县吏以绢百匹、粟百石就家致聘,佐时卒不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镒知为杞阴中,然辞穷,因再拜受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A
【解析】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9、【答案】B
【解析】A.介词,因为;B.副词,于是,就/介词,凭借;C.介词,表被动;D.代词,他的。
10、【答案】B
【解析】②言其交友;⑥为皇上的夸奖。
11、【答案】D
【解析】“皇帝……担心卢杞容貌丑陋,难以服三军”与原文不符。
12、【答案】(1)沉默不语则有负国家,贬官又为太夫人添忧,请问如何能使您安心?
(2)(皇帝)又下诏命州县官吏带绢百匹、粟百石到他家聘请,田佐时最终没有赴任。
(3)张镒知道被卢杞暗算,但无话可说,于是两拜后接受诏命。
[晋]习凿齿
张悌字巨先,寰阳人,少有名理,孙休时为屯骑校尉。
魏伐蜀,吴人问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智力虽丰,而百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资力,远征巴蜀,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于不暇,何以能济?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况彼之争地乎!”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缸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孟同如反篁,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彼之得志,我之大惠也。”吴人笑其言,而蜀果降于魏。
晋来伐吴,(孙)皓使悌督沈莹、诸葛靓,率众三万渡江逆之。至牛渚,沈莹日:“晋治水军于蜀久矣,今倾国大举,万里齐力,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晋之水军,必至于此矣!宜畜众力,待来一战。若胜之日,江西白清,上方虽坏,可还取之。今渡江逆战,胜不可保,若或摧丧,则大事去矣。”悌日:“昊之将亡,贤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来至此,众心必骇惧,不可复整。今宜渡江,可用决战力争。若其败丧。则同死社稷,无所复恨。若其克胜,则北敌奔走。兵势万倍,威南上,逆之中道,不忧不破也。若如子计,恐行散尽,相与坐待敌到,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遂渡江战,昊军大败。诸葛靓与五六百人退走,使过迎悌。悌不肯去,靓自往牵之,谓日:“天下存亡有大数,岂卿一人所知,如何故自取死为?”悌垂涕曰:“今日是我死日也。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佑顾。令以身徇社稷,复何遁邪?莫牵曳之如是。”靓流涕放之,去百余步,已见为晋军所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败于不暇,何以能济 济:成功
B.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 苛:烦恼
C.玩戎黩武,民劳卒弊 弊:疲惫
D.率众三万渡江逆之 逆:迎战
【答案】B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0.8。苛:形容词作名次,繁琐的捐税。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群聚而笑之
B.晋治水军于蜀久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若其败丧,则同死社稷\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如何故自取死为子卿尚复谁为乎
【答案】A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0.6。
A.连词,表示修饰。B.介词,在/与“见”互用,表示被动。C.连词,那么/连词,就。
D.wéi句末语气词/wèi,介词,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悌分析曹魏政权,指出曹操虽有功于华夏,但为人狡诈,连年征伐,百姓并不感念恩德;继任者更是残酷暴虐,早已失去百姓支持。
B.张悌认为司马氏屡次化险为夷,预示他们终将得到民心;而蜀国宦官专权,民不聊生,既穷兵黩武,又不修守备,很可能被晋军攻占。
C.张悌没有接受沈莹的建议,是想渡过长江和晋军决一死战,如果能取胜,就正好乘胜追击攻破敌军;如果失败,就舍生取义为国捐躯。
D.张悌拒绝与诸葛靓一起逃走,是因为平时就担心不能死得其所,辜负名贤的举荐和帮助;现在只有以身殉国才能证明自己内心的忠贞。
【答案】B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0.5。
张悌认为司马氏终将得到民心,并非是司马氏两次化险为夷,而是他们屡建奇功,废除繁重的苛捐杂税,施恩于民。故错。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祖成,假平阳郡守。父延俊,仕州郡,累为功曹主簿。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修释典①。年六岁,其祖以其夏中热,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祖异而舍之。
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诸小儿竞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还其主。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是以收而养之。”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节选自《周书》)
注:①释典,佛教的经典。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2分)
①“汝何为不肯浴 ( ) ②是以收而养之(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译文:
(2)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
译文:
【小题3】.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张元所做的三件事,然后结合张元所做的事对这个人作简要评价。(3分)
答案
【小题1】①为什么 ②因此
【小题2】(1)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于是就同意他收养这条小狗。
(2)我不能猥亵裸露自己的身体在阳光之下。或张元我不能随便把自己的身体暴露在阳光之下。(关键词语译出,语句通顺,大意正确方可得满分3分)
【小题3】不在阳光下洗澡(有羞耻之心);送还捡到的杏(拾金不昧不贪小利)收养遗弃的狗(有仁爱之心)(各1分,共3分)
★ 张俭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 《明史张振德传》阅读答案
★ 《新唐书张仲方传》阅读答案
★ 张辽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 《后汉书·张纲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 《文天祥传》阅读答案
★ 《左思传》阅读答案
★ 《宋史·张去华传》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 《明史列传张肯堂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 北斋雨后阅读答案翻译